头衔:小导杨子 等级:论坛驴侠 文章:276 积分:532 门派:逍遥派 注册:Wednesday, May 14, 2003 |
古镇清心
第一次到偏岩古镇是金刀峡刚刚开发的时候。那天,天气闷热得仿佛要炸开似的,白天游玩了胜天湖,当天夜里就宿在了镇上唯一的小旅店里。那时的偏岩镇远没有今天的那番热闹,古镇的新街上只有寥寥几户人家,顺着住里走,一座青石桥连接着小镇的老街与新街,桥下一条浅浅的小河,绕着老街清清缓缓地流着,如同疼爱儿女的慈母将整个古镇都环在了它的怀里。
靠河边的老屋都是临水而建,屋后一级级延进河里的石梯上不时可以看洗衣的村妇,水中的升起的石基缝里挤生着熟悉的黄桷树,那些盘龙错结的树根牢牢地抓在青石壁上,茂密青翠的树枝斜斜地伸入小河上方,傍晚的河面上轻浮着一层薄雾,宛若江南水乡般诗意,颇有一番“小桥流水人家”的味道。
走在古镇窄窄的青石街上,两旁的房屋大都是明清时候的建筑,木制的楼板上有着长年的烟熏火燎所形成的痕迹,那些厚重的黝黑向人们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仰头望去,阁楼的小木窗正微微地开着,让人不由地想起窗内是否应有一个如花少女正云鬓慵懒,对镜花黄,东坡先生的那句“小轩窗,正梳妆”用在这番意境里想是不错的。
听当地老人说,偏岩镇在很早以前是很繁华的一个乡镇,当年乡道修到这里以后就没有了,附近的山民要买东西或卖东西,都是到偏岩来交易,而且因为当地还出产一种称为“金煤”的无烟煤,所以也曾是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只是后来终究抵不过桑海沧田,岁月变迁,还是渐渐衰败下来。
老街的尽头是一个古戏台,廊柱已经有些倾斜了,但上面的精美的雕工刻绘却仍显目,让人能够随时想象当年的一些辉煌。大戏台的台面是在高出一人距离的上方,台下有是两间空屋,想来应该是当初那些戏伶们做换装画脸等准备工作的地方吧。戏台前的一块空坝上有许多石鼓一样的石头,一排排一列列很规则地放着,有人说这是从前人们看戏里的凳子,也有人说这是有钱人家看戏时撑洋伞或遮雨棚的地方。有意思的是,戏台正对着的不到二十米地方就是一个尼姑庵,尼姑是早没有了,如今剩下的只是空庵,褪色的红漆大门上南无阿弥陀佛已不在,替而代之的是我们伟大的毛主席语录——无产阶级斗争高于一切。呵呵,到底是先有庵还是先有戏台呢?是否庵里那些号称心如止水的小尼姑们也曾偷偷地趴在墙头看那戏台上的浮世云华,悲欢离合呢?我在想着。
黄桷树是偏岩古镇的一景,从高处的公路往下俯看整个偏岩古镇,整个小镇是一片苍翠的树枝下掩隐着的黑黑的瓦屋顶。在村头,有一棵的黄桷树,已有五百多岁了,粗大的树干要四个人合抱才能勉强抱拢,当地人把它称为“黄桷树之母”,据说村里所有黄桷树都是用它的树干插成的,它们都是它的孩子,所以这么多年来它一直守护着这片土地。
茶馆是古镇的另外一景,每个茶馆里都摆着三五桌麻将,中国人所谓的“国粹”活动看来在这里开展得很不错。也许是这里的山水养得村人心境宁和,与世无争,所以下午时候,茶馆里总客满,老人们坐着一把逍遥椅,沏一壶老茶,坐在门前,啪嗒啪嗒抽着城里早已不见的大烟袋,聊谈着古镇的往事。可别小看了这茶馆,就这里,也是有一番传奇的。偏岩地处华蓥山脉,相传也是当地有名的华蓥山游击队经常出入的地方,如果你在这里问起华蓥山游击队和双枪老太婆的故事,会有不少的老人会跟你讲起双枪老太婆的故事,他们会绘声绘色地告诉你她长着一双大脚板,走路风风火火的-------这些传奇我们倒未论其真假,不过,后来,我在关于当地的一本地史上却看到了:解放初期,政府对当年的地下工作者进行登记,结果发现,这个当时仅有三四百人的小镇上一下子冒出了一百多个共产党员,还真是让人不得不顿生钦佩之情。
晚上七八点钟,当我们沉浸在莫名的兴奋里时候,当都市里的人们还没有开始夜生活的时候,古镇已经远离了白日里的喧嚣,潜入了夜的宁静,那一晚,我们枕着舒缓的流水入眠~~~~~~~
(看到海盗船长的PP,忍不住翻出从前的写偏岩的一张旧贴斗胆来配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22 14:55:01编辑过] |
 疯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