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版主 文章:1543 积分:2682 门派:逍遥派 注册:Monday, October 20, 2003 |
赤水市位于赤水河中下游,依赤水河而建,因而赤水所辖乡镇基本上都傍临着赤水河。古镇丙安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的丙安古镇,宁静中还残留着几分当年繁华盐埠的痕迹。丙安距赤水城区20公里左右,拥有丙安占城堡、瀑布飞泉、丹霞奇峰异石、红军长征遗址等特色景观。 一个周末的中午,在赤水市内品尝了菜豆花、筒筒笋等当地特色菜后,我们驱车沿着赤水河边的公路向丙安古镇赶去。一路上的美景目不暇接,粉墙黛瓦的农舍掩映在河两边的丛丛竹林中,炊烟袅袅,烟雨中风景朦胧。古代诗人“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的涛意,随霏霏细雨飘落而至,滋润着在都市中日渐浮躁的心田。慢慢掠过车窗映入眼帘的,都是清新和自然,是带着一种古朴情调的黔北山乡景色。 即临丙安镇时,我们在赤水河北岸先远眺了一下她的风采。因为不是雨季,所以河水水量不大,远远可见古码头通向水面的石阶随坡而下,直至水边。岸边停着一艘旧船,让人想起“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占句。站在赤水河边的公路隔河望去,远远看见一长排吊脚楼,由数百根圆木支撑在赭色的凹凸不平的岩石上。吊脚楼三至五层不等,比肩林立,蔚为壮观。每幢吊脚楼的屋檐下都挂着一串串红色的灯笼,天风拂来,红灯笼摇来晃去,形成一道亮丽的风 风景,使人仿佛坠入历史的漩涡。 我们不忍心一下子就揭开丙安古镇那神秘的面纱,于是先在停车场边架起三脚架,隔河对古镇吊脚楼来了番热身拍摄。然后来到渡口前,丙安乡政府食堂70多岁的苟永祥老人指着渡口碑记,热心地给我们讲述起当年的峥嵘岁月。近前观看,碑上刻着:“一九三五年一月二十五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红二师北渡赤水河。至此揭开了‘四渡赤水’战役序幕。”谢过老人,拍下石碑,我们从吊桥上晃晃悠悠地走向丙安古镇。 丙安镇顺赤水河而建,距河滩10-30米高,两座保存完好的石门把守着东西场口,沿高低起伏的石板古道拾阶而上,进入用粗粝的赭石垒成的弧形门洞。仰视门洞,似乎把人带到那远古的年代。向老乡打听,没有人能说得出这城门修建于何年何月,只是说相当久远。进入镇中,脚下那一块块光滑如玉的赭石板,在秋雨的滋润下极富质感。枝蔓延伸到吊脚楼依傍的石壁中的大黄桷树,与古老的街巷相互映衬,更显古镇的质朴动人。 我们从西边的太平门进,至东边的东华门出,慢慢地转悠,细细地拍摄。因为小镇是精致的,而旅游者的脚步又很容易把细节错过。我们从寨门旁的石梯开始拍摄,沿街将挑担的汉子、做作业的小孩、聊天的老人以及屋檐下的小猫小狗都逐一收入镜头中。起初觉得古镇的店面不多,只是一些临街的房子门户开着,每一个有特色的情景我们都尽力捕捉,每一家值得流连的小店我们都驻足观望。有位大嫂在门外架着一个炉子煎豆腐,见我拍照,忙招呼我买了一块巴掌大的烤豆腐尝尝,嘿,好吃着呢。真想再来上一碗用赤水特产黑豆做成的河水豆花,炒上一盘老腊肉,外加二两老白干,细品慢嚼古镇美味。只怕错过了天黑前的拍摄时机,我不得不强咽馋涎继续往前走。 丙安的街道,由赭石板铺就的一条主街和几条小巷组成。主街靠山的一面,全部是一排排一楼一底木结构的清末民初时代的民居,家家都设有堂屋、厢房和走廊。临江的一面,在街道上也是两层,而两层下大多数是二至三层的吊脚楼,几乎座座吊脚楼临江的一面都设有走廊。据当地人说,过去赤水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船,那时的船在赤水河上川流不息,丙安就成了一个码头。从自贡、泸州贩盐的汉子都要在丙安歇脚,然后过河去习水、遵义。停泊在丙安吊脚楼下的船只抛锚后,船老大总要在丙安街上住上一两夜。在茶馆里饮茶,听川剧,听说书,推牌九,会朋友……从那家家临街的店铺以及那些人丁兴旺的老宅中看到的精致木雕窗棂和门楣,足以想像昔日的丙安是多么的热闹和繁荣。 我们一行在丙安街巷里悠闲地穿梭着,拍摄着。此时才发现这里所有临街的房屋几乎都开成了店铺,大至家用电器,小到针头线脑以及时尚服装应有尽有,发廊和剃头铺、录像厅和台球室相邻相连,互不干扰。走进临江的一家茶馆,里面十几张桌子,5角钱一杯的茶,可以从早喝到晚。茶馆里临街的两张桌子上,有人正在玩儿川式长牌,围观的人比打牌的人还多。 来到正街的拐角处,一户人家的堂屋门当街大开着,在这家敞亮的堂屋里,在传统的祖宗牌位上贴的不是祖宗牌位,而是毛泽东、朱德的大幅照片。老屋的门楣正中挂着一块褪了色的木匾,上面清晰地写着“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第二师师部”,而与此屋一墙之隔的另一间屋子的门楣上,挂着的却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二师第一团团部”,其堂屋正对门的祖宗牌位上也挂着毛泽东、朱德的画像,下面还点着红红的蜡烛。 据有关资料介绍,1935年1月,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主力部队第一军第二师的千余人,从习水开过来,突破驻守在丙安镇的川军防线,攻占了丙安,并把红二师师部和第一团团部设在丙安镇内。如今,丙安街上还流传着许许多多红军渡赤水的故事。70年来,十里八乡的老百姓上街来赶场,总要去毛泽东、朱德的画像前点两支蜡烛,烧几炷香,许一些美好的愿望,希望伟人们保佑他们平安健康、发财致富、生活安宁…… 由于不是旅游旺季,周末的古镇上少有外来的游客,街道上行人极少,两旁老房子的屋檐下,三三两两的老人在喝茶聊天,一些女人临街纳鞋垫、织毛衣,小孩子们则无忧无虑地逗着小猫小狗,或玩儿着游戏。历史在这里没有故作高深,古镇不只是供人欣赏的,它有自己实实在在的生活。 穿过古镇,来到东华门外,此处的吊脚楼凌空高悬,让我想起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诗句。沿着陡峭蜿蜒的石梯下到赤水河边,仰望山腰的吊脚楼,不能不惊叹建筑的神奇。这些房屋一律依山凿岩立柱架建,前半边以木柱支撑临河,后半边靠岩着地开户。既有少占土地之利,又有干燥通风之便;既有脚踏实地的安全稳固,又有凌空兀立的雄伟峻拔。 我们拍了一些石梯近景后,本想多拍些吊脚楼的照片,只因雨雾迷濛,能见度不佳,只好作罢。站在赤水河畔的岩石上仰视吊脚楼,只见数百根楼柱平地拔起数十米,承载着丙安独特民居的负荷,看上去感觉其不堪重负、岌岌可危,但这种担心在当地人看来显然是多余的。当地人说,千百年来,丙安的吊脚楼从没有出现过垮塌,依旧安稳。 忽然发现东边有一座古老的石桥,尽管桥墩上的雕像大都已毁损,但仅存的两只龙头,依然显现出占桥昔日的风姿。 游览了一次丙安,了却了心中一个夙愿。黄昏时分,我们依依惜别古镇。丙安珍贵的红军文化遗迹,古朴的民风、民居,较为完好的吊脚楼,能够留存至今,完全是因为过去交通不便,加之当地群众保护意识浓厚。时下,越来越多的游人沿着已开通了的赤习公路,源源不断地向丙安涌来,幽静的古镇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安卧深山人未识了;真心希望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保护好丙安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因为在我的心中,丙安乌瓦粉墙的老街、枕河临街的店铺、古色古香的青石板路,寻常巷陌,子夜黔腔……已成为此行难忘的记忆、珍贵的收藏。 景区简介 大同镇位于赤水市城区西部水陆交通便利,经赤水河入长江可到重庆、武汉、上海。自古商市繁华,军争兵燹,浓郁的耕读文化,淳厚的乡民性情, 各地商人捐资修建的会馆, 保留至今的豪宅大院、望族祠堂,以及沿袭的一套祭祀类建筑,确与山、水、林构成和谐、美丽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反映出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时代的历史风貌。 景色特点 大同古镇现存建筑建于明末、清初 ,由古街、古码头、古井、古街房、古民居、古庙宇、古会馆、古碑、古牌坊等组成,大多依山而建,前殿、正殿、后殿、吊脚楼、岩穴等建筑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古墓、古碑、古牌坊则结构严谨,绘画雕刻、书法文字一应俱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西方人称为“石头写成的历史”。古镇房屋以街道为建筑的纵轴线和横轴线串架接庐紧连延续,相向一字排开。建筑材料采用木材、杉皮、小青瓦、丹霞石,楠竹等多种自然和人力加工的材料,由形体、质地、色彩、不规则对称等项构成古镇建筑艺术的形式美,在黄金分割、体的尺度、透视的夸张、色彩的协调与互补的序列组合中的敞闭、韵律、穿插等,都存在着传统建筑的一定的客观法则,充分发挥出古代建筑艺术的表现力和艺术综合能力。 风俗习惯 贵州少数民族的节日有1000多个,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有唱歌、跳舞、吹芦笙、击铜鼓、斗牛、赛马、斗雀、摔跤、赛龙舟、玩龙灯、演戏等等,主要的民族节日有苗族、布依族的“四月八”;布依族“六月六”歌节;彝族火把节;水族端节;瑶族盘古王节等。 风味特产 乌江鱼、折耳根炒腊肉、鸡蛋糕、南白黄糕粑、尚稽豆腐皮、鸭溪凉粉、羊肉粉、遵义豆花面 交通概况 乘坐赤水到四洞沟的车,中途在大同古镇下。大同在赤水河左岸,距丙安18公里,距赤水市只有6公里。 门票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