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衔:落世寂寞 等级:新驴上路 文章:73 积分:154 注册:Friday, May 5, 2006 |
以下转自8264 边城的回忆
假若我是一个女人, 我要同我所喜欢的 一切男子去做朋友。 我所喜欢的男人, 不是因他能献虚伪殷勤给我, 不是因他能献物质上的一切给我 ——我所要的是他的心。 ——沈从文 知道凤凰这个地名,认识沈从文,还是在读中学的时候,从同学那看到一本书——《边城》,当时看了很喜欢,为书中所描写的苗疆的风土人情、美丽的沱江风光而深深吸引。那时就想,有朝一日能去凤凰亲眼看看那青绿的大山,清澈的沱江清流,淳朴的苗域民风,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快事,所以一直就有了这个心愿。今天终于成行了,心里有一份激动和向往。美丽而神密的凤凰,我终于来看你了。 凤凰地处湘西,壤接川贵。虽是一小小的苗疆山城,却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历朝各代的重要军事要塞。但真正使凤凰闻名遐迩,却得益于著名作家沈从文。沈从文先生以一支纤巧的笔,融合进自己对家乡的全部挚爱,全部情感,精细地描绘出一幅幅湘西美丽的地方人情风物图。那山,那水,那人,那吊脚楼,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都被赋予了鲜活地生命,摆在世人的面前,让世人认识了凤凰,了解了凤凰。是凤凰灵秀的山水养育了至情至性的沈从文,而沈从文又让凤凰的山水走出了桎梏的小圈子而成为让世人瞩目的明珠。 车到凤凰,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古朴的房屋建筑,属砖木混合结构,屋顶上飞檐翘角,雕龙画凤,远远望去,如一群苍龙金凤在空中飞舞嬉戏,张牙舞爪,栩栩如生。进入城中,清一色青石板铺就的街道,那上面一些坑洼的痕迹,记录着它所经历的沧桑,记录着时代变迁的印痕。那古朴的木房子,那黑漆的大门,那小巧的四合院,那斑驳的墙面,无不记录着历史的悠远。站在坚实的护城楼上,极目远山近水,想象着当年的烽火硝烟;那锈迹斑斑、弹痕累累的护城铁门,记录着当年的战事是何其悲壮,何其惨烈。护城楼分东南西北四楼,城墙围绕山城,保存得相当完好。 从城门楼子出去,便是沈从文先生笔下有名的沱江清流了。在城市里住久了,很难看到如此清澈的河水,那水清澈得简直让人感到连心底都是澄明透净的,真正理解了“清明如水”这个词的含义。用手试一下水温,感觉水是柔柔的,暖暖的。河边青石板铺就的码头上,几位朴实的苗族大妈正用棒槌使劲槌着衣服,那清脆的槌击声,随着沱江清流,流向很远很远的地方……沿河两岸是一排排错落有致地吊脚楼,楼上饮烟袅袅升起,江上有几个撑船捕鱼的男人,岸边有一些操持家务的女人,水中的石墩上有一群嬉戏玩耍的孩童,吊脚楼上传来隐隐约约的话语,不自禁地就让人切身感受到了沈从文先生小说里所描述的那种幽美凄迷的意境。 中营街是沈从文先生故居所在地。进入里面,是一个小小的四合院落,简洁而又古朴,正堂屋摆放着沈老当年写作时坐过的旧藤椅,墙上挂着沈老书写的两付对联。侧屋是当年沈老的书房,现在陈列着沈老写作出版后的所有作品,墙上挂着很多幅蝇头小楷,都是沈老的作品,还有一幅字幅,是沈老的孙女沈红前几年回来时写的一篇纪念爷爷的文章《湿湿的思念》:七十年前,爷爷沿着这条清清的河流,走出大山,走向人生,去翻读那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人生大书……文字清丽,隐约有沈老的遗风。望着陈列室里的一部部作品,想象着作品所描述的故事情节,想像着他笔下的三三、翠翠、夭夭、萧萧、阿黑、老七,水手和吊脚楼上女人的悲欢离合,许许多多或是悲哀或是喜悦的故事……在沈从文的作品世界里,她们没有经受过文明的熏陶,她们生活在善良朴素的人群里,自由自在地倘佯在青山绿水之间,保留了人的天性中最纯朴善良的一部分。这就是沈从文所要展现给世人的最丰富的湘西文化的内涵。 沈从文先生的墓穴安置在听涛山,墓穴非常简朴,一尊天然的巨石上刻着先生的名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也没有显赫的碑文,只有姨妹张充和的题字:“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十六个字总结了沈先生的一生。沈老当年沿着脚下的这条江流走出了大山,北上京都去读“人生那本大书”,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几经磨砺,几经风雨,终于以自己的才情,以其特有的湘西文化的底蕴,写就了一部部华美而朴实的乡土文学大作。沈先生的文采才情像沱江沅水,源源不断地把湘西厚重的人文底蕴,把优美、健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象,生动而又鲜活地摆到了世人面前,让世人了解了湘西,开创了乡土文学走向世界的范例。他的作品,使读者从中接触和了解了另外一种人生,并从这种人生景象中得到启示,对人生和生命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有了别一样的审美感受,并从中使灵魂得到净化。他的文学品行、人格精神,早已远播华夏学子的心田。 从中营街转入文星街,便是凤凰另一位有名的人物——熊希龄的故居。熊希龄十二岁成秀才,二十岁中举,二十二岁进士题名钦点翰林,可谓是凤凰神童。当他踏入仕途后,却与变革维新的先觉者为伍,成了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革的骨干,积极协助湖南巡抚推行新政。当维新失败,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慷慨就义时,他正因病离京而幸免于难,但是他却受到了朝廷“永不录用”的惩处,于是他便矢志不渝情系家乡创办新学,培育维新救国的人才。在他的推动下,凤凰一大批子弟入新学留东洋,并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成为革命的先驱者。而他自己也成了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还担任过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都说凤凰出人才,熊希龄可算是政坛一柱,沈从文、黄永玉则是文坛、画坛的两根横椽。 凤凰能够吸引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苗寨风情。澳大利亚历史学家格底斯在《山地民族》中说:世界上有两个灾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种族,他们是中国的苗人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这两个种族的历史,几乎是由战争与迁徙来谱写。 据说苗人原来是在黄河之北的,由于受别的民族欺负,就迁徙到湘西、贵州一带的深山老岭中。 以凤凰古城为中心,附近几十公里内有几十个苗寨,保存完好有旅游价值的就有老洞古苗寨,传说这是个原始风味最浓郁的苗寨,2000年才通电,今年才通有公路,商业味还不浓。来到老洞,我才弄明白,老洞因寨前有一神秘原始山洞而得名,苗语 “板考汴”就是其意。走进寨子,我的第一印象是,老洞的确是一座用石头筑成的军事古堡,石头高墙、石头台阶、石头巷子、石头碉堡,就连水井、土地庙、门框,都是用石头做的。特别是那似曾相识的石板晒谷坪,让我有回到故乡的激动,只是这个晒谷坪太大,共分4层,据说同时可晒万担谷子!这大概是世界级超大晒谷坪了,它暴露在寨子中间,成为村民与游客活动的广场,是男女老幼释放寂寞的领域。这里家家相通,户户相连,独有军事化石板建筑“麻家宅院”, 是寨子建筑群中规模最为宏大的大宅子,配有碉堡了望,它曾用于对抗匪患,是老洞成为历史上湘西苗乡“富人多,财气大”的见证。 整个寨子的房屋建筑精巧、巷道宽阔交错、枪眼暗道繁多,是我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由几代人精心设计、按照防御战备建成的堡垒式村寨。作为一个苗寨,这里有几桩传奇事:为什么统治湘西三十年的“湘西王”陈渠珍要在这里修公馆?有富甲四省边区之称的首富麻家富,怎么会让钱(大洋)压断房梁而归西呢?还有民国时期湘西苗族第一位将军麻智的故居为何说是风水宝地?至于这里的麻法成大法师为我们展示的苗族原始神秘文化和我们访问到这里依然保存了湘西最原始、最神秘、最恐怕的巫(法师)文化:“赶尸”、“放蛊”、“降仙”、“酬神”等等,自然是一天之内无法感受出来的了。 春雨朦朦,凤凰在山水空朦中别具韵味。久经磨砺的青石板路,两侧被烟熏黑的油漆木门,似乎在向人们讲叙着过往的时光。街道两边琳琅满目的商品,小店里的艺人,T恤衫上的彩画,蜡染的土布苗族服装,当地有名的特产——姜糖,街边闲坐的苗族老人,构成一幅美妙的动静态图——凤凰古街风情图。走进湘西,感受凤凰,感受沱江的美丽和湘西的淳朴,感受那些沉淀在凤凰骨髓里的人文精神,感受沈从文先生《边城》中描述的人物意境,感受苗家一切的一切…… 因为下雨的缘故,我们没有去观摩美丽的奇梁山洞,也没有去看雄伟的南长城,更没有再去乘船亲身体验沱江的清柔与风情。但是,我们已被凤凰的人物、山水、民族风情深深地陶醉。我们仍然不虚此行。
凤凰攻略
一座青山抱古城,一湾沱水绕城过,一条红红石板街,一排小巧吊脚楼,一道风雨古城墙,一座沧桑老城堡,一个奇绝奇梁洞,一座雄伟古石桥,一群闻名世界的人……
一、人文介绍:
凤凰,被称作中国最美的两个小城之一。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像一幅山水画;这里土家族、苗族、汉族杂居,完好地保留着苗族、土家族的建筑风格,似一幅民族风情卷……
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说,中国有两个最美的小城,一个是福建长汀,另一个是湖南凤凰。
凤凰县城位于湖南省西部边缘,西邻贵州的松桃和铜仁。从湖南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区首府吉首市向南,沿209国道大约80公里处,是湘西一个著名的县城。这里人才辈出﹐著名画家黄永玉﹐作家沈从文的家乡均在此地。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凤凰县城的历史悠可一直追溯至先秦,古称"五竿"至清朝在此屯军后改称凤凰。
凤凰分新旧两个城区,城中土家族、苗族、汉族杂居。老城区傍沱江而建,沱江如酒,沿江的吊角楼就如美人醉酒一样憨态可掬。城内大街小巷中辣子与熏肉的香味四季飘香,多情湘女,婆娑而过。有月光的晚上,苗民男女的对歌声可惊醒每一扇临水的窗户。条石铺砌的街巷,依江而建的木制吊角楼,完好地保留着苗族、土家族的建筑风格。清浅的沱江穿老城而过,红色砂岩砌成的城墙伫立在岸边,南华山衬着古老的城楼,城楼还是清朝年间的,锈迹斑斑的铁门,还看得出当年威武的模样。北城门下宽宽的河面上横着一条窄窄的木桥,以石为墩,两人对面都要侧身而过,这里曾是当年出城的唯一通道。
清晨出北门外,看人们沐浴在晨曦中沿江洗衣劳作,逛逛老街,两边店铺林立,染坊,银器作坊、酒坊、土特产店,还有身着民族服饰的摊贩散布其间,构成了一幅湘西市井图;转转城中的庙宇、宗祠,其中以城西北的陈氏宗祠为代表,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出了城,可见一山如利剑穿空,拔地而起,曰天星山。进山,再见斧削刀砍的绝壁中一清溪婉转。跨过清溪,登栈道,古树夹道,怪石峥嵘。上山顶,一平台豁然开朗,中有一方池为“天池”,汩汩溪流,却久旱不涸,常有麝獐叹水,百鸟低回。下得山来,性犹未尽,去奇梁洞。沿溪水入洞,洞内有云雾山、天堂、龙宫、阴阳河等景,收桂林、张家界奇景于一洞。出洞入江,可再去看湘西最大的瀑布大龙洞和黄丝桥古城。
老城中有许多的深巷另一端连接到新城区,一头是明清遗留的古朴建筑,一头是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建筑,一边是身着民族服装的老人,另一边是打扮入时的少年,恍若一条条时空隧道从中穿行而过,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傍晚时的吊角楼是城中富有情趣的拍摄题材,远远望去一根根木桩撑起间间小屋,清澈的江水在屋下流过,屋中摇曳的灯火若隐若现,让人不由得想起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风姿
二、景点介绍:
凤凰有五大景区:
●古城
是凤凰今古建筑最多、最繁华的区域,各建筑无不设计精美、斗拱飞檐、塑龙雕凤、金漆彩绘,有“辉煌的殿堂”之称。
●南华山
整个景区层峦叠翠,林木葱茏。朝则薄雾笼青,暮则斜阳凝紫,淡妆浓抹,晴雨皆宜。景区包含“南华叠翠”、“兰径樵歌”、“山寺晨钟”三大景。
●沙湾
包括五大景观:东岭迎晖、龙潭炊渔火、梵阁回涛、溪桥夜月、奇峰挺秀,素有“朗苑”之称。
●奇梁洞
距离县城5公里。具有奇、秀、幽、峻的特色。属以溶蚀为主类型的峰丛谷地形。
●黄丝桥古城
其他景区:
1、吊脚楼——凤凰古城最有名的是那一幢幢古色古香、富有浓郁土家族风韵的吊脚楼,但河畔的吊脚楼大多已不在了,只有在回龙潭那里尚留有十多间老屋,细脚伶仃的木柱立在河中,托起一段沉沉的历史。
2、朝阳宫——位于西门巷、建于民国4年。前有高大门墙。粉红色的墙壁上有12副浮塑。宫内四合大院,头门有一大戏台。整个院落朱漆金纹、浮雕飞动,宛如宫殿。朝阳宫内的戏台是现今保存最好的戏台,造型端庄典雅、工艺技术精湛。是具有浓郁地方建筑色彩的艺术构筑。
3、熊希龄故居——出朝阳宫向下行,来到民国第一总理熊希龄的故居。一座四合院建筑,内有一个小天井,用本地产的红砂石钻刻铺就而成,两侧置有花坛。房屋虽矮小,但精致。各式花窗美观大方,富有浓郁的苗族情调。熊希龄的故居的对面是具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大成殿。
4、大成殿——又名文庙,建于原熙四十九年道光十九年改建而成,建筑飞檐翘角,盘龙矫绕。壮观雄伟,正殿内孔子画像,栩栩如生。殿前植有金银双桂,时至金秋,清香四缢。
5、沈从文的故居——出大成殿,直走200余米可来到著名作家沈从文的故居。典型的四合古院,内天井,有正房、厢房、前室10余间。虽无雕龙画凤,但做工精细、小巧别致、古色古香、清静典雅。里面陈列着沈从文先生的一些影照及墨宝等。
6、北门城楼——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位于沱江南岸,城墙上有楼两层,古砖瓦建筑,有八孔炮台。下有城门、城门为木质门板、镶铁板,上铁钉、上书“壁辉门”。再上方有各种人物和怪兽浮雕,工艺精美,栩栩如生。城高10米,厚4.5米连接东城楼。气势壮观。城门外是一原始过渡古桥。这就是山乡人所说的跳岩。北门跳岩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 。
7、古城墙——厚厚的古城墙连结着东、西二城门。古城墙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现存北门城墙后又经修复。依江而建,连结东、北二部城门,形成一道雄伟的屏障。这一道厚重的城墙,犹如一页页史书记载着以往的刀光剑影。
8、卧虹桥——出东门来到沙湾景区,一座卧虹桥横贯水面,建于清康熙九年,因建桥所用岩石均为朱红色砂石,桥建成后、宛如彩虹卧江,故为卧虹桥,简称虹桥。
8、遐昌阁——虹桥对面是著名的遐昌阁,六方木质阁楼式活构,高20米,三层重檐,共由12根朱红大柱,支顶外6根内6根,每根柱大一米余,皆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精美挺秀。遐昌阁的旁边是新八景的万名塔。塔为六方、七级,每层六个翘角悬挂铜铃,精美秀丽。耸立在沱江河岸,宛如亭亭少女。绿水名塔,相映成趣。
9、江心禅寺——位于回龙阁南侧,嘉庆二年修建。半圆形石大门门上绘有花卉草虫等彩画。寺前为紫红色石板小街,背靠秀丽天马山。山上古木参天,郁郁葱葱。远山重叠不穷,景色迷人。
10、沈丛文墓——从江心禅寺向下行约1.5公里,来到观景山。一代文豪沈老就长眠于此,背靠青山,面临绿水。一块天然五彩石作为沈老的墓碑。上书“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反映了沈老的写作态度和对人性及生命的哲学思考。此地有四季不败之花,春夏常绿之树。游人、吊客往来不绝。
11、南方长城——湘西边墙或苗疆边墙,是明、清政府为镇压苗族而兴建的一个防御边墙。初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中间经过多次毁坏重修和扩建,边墙完整的体系最后形成于清嘉庆二年。边墙起点为凤凰县黄合乡的亭子关,呈南北走向,顶宽3尺,底宽5尺,高8尺,至今吉首的喜鹊营止。因明清时凤凰城是整个湘西的军事、经济、文化、政治中心,故边墙决大部分位于凤凰县境内。边墙由城堡、屯堡、哨卡、碉堡、营讯组成,由土、石、或土石混合修建而成。根据地形一字、品字、或梅花形排列。在南、北走向的基础上,又向西南、西北方向发展,对苗族形成了一个大的包围圈。当时规定“苗不出境,汉不入峒”,禁止苗汉贸易和文化交往,以此孤立和征服苗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