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版主 文章:1033 积分:1560 门派:逍遥派 注册:Wednesday, January 19, 2005 |
福尔泽小学的历史和未来规划 乡村教师
多建一所学校,就等于将来少建一所监狱 马克.吐温
一、引子 2004年2月29日,新订做的80多套课桌椅将运到山脚,再由黄老师和村民扛进山里。 随着新校舍的建成和公路开工,黄老师和他的小学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在知道学校还没有课桌椅后,南宁市瑞康公司便决定资助学校这批课桌椅. 龙轰屯70多岁的潘大爷见到课桌是时激动地跪下来,哭着说他的孙子有希望了,潘大爷有三个孙子在龙荷小学读书,按照村里的规矩,他们家要做三套课桌椅,但山里木头硬,又没有电,手工做出来的课桌总是歪瓜裂枣,现在见着这么多崭新的课桌,心中自然无限感激。 我们面对这样的场面一下子愣住了,实在不理解为什么几十张课桌椅也能让老人哭起来,老人确实是感激而哭,岜丁山区的所有村民都是外来移民,他们一直被人们遗忘,就是镇干部也很少到他们村落,现在有人关心他们,自然感激涕零。 其实不光是潘大爷,黄老师和孩子们也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这只是福尔泽小学的孩子们受捐助的片断,在此之前,美国福尔泽先生捐助了校舍和修路的费用,而后中兴汽车公司捐助了书包等物品,最近的就是我们阳光助学联盟捐助活动。 二、学校现状 对于黄老师和孩子们来说,条件正逐渐好起来。然而问题就如放入水中的葫芦,这个按下去了,另外个问题又冒出来。 现在黄老师最操心的问题是学生住的地方,在新教室落成后,福尔泽小学一下子在山区出了名,家长们纷纷把孩子送到龙荷小学,山外平原上很多给当地农民打工的家长也前来为自己的小孩报名 ,目前黄老师的学生已达到69名,但仍然有20多名前来报名的学生无法收留,主要是没有住的地方。 黄老师和村民当初的意愿,就是在山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现在有这么多的学生无法收留,心中自然不是滋味,这些学生和家长都是岜丁山区里最穷的老百姓,没钱送小孩到正规的学校,很多小孩16岁了还没上过一天学,黄老师实在不忍心把他们拒绝于校门之外。
三、村民现状 龙荷小学位于广西隆安县丁当镇定坤村龙荷屯。 丁当镇隶属广西南宁市隆安县,距离南宁只有70多公里。自从今年禽流感在这个镇第一个被发现,丁当镇一下子名扬全国。 其实丁当镇是一个富足的小镇,平原上的农民每家每年都有三、四万元以上的收入,但山里人均年收入却不到50元,用山里的人的话说,他们落后平原上的农民50年。 山里人就是龙荷和龙轰两屯的村民。龙荷、龙轰两屯位于丁当镇东边的岜丁山区,距离山外大约7公里,岜丁山区还保存着完好的原始森林,从山外走进去古树遮头,路旁长满怪藤,风景很好,但山路崎岖,在没建学校前连马都走不了,很多地方连人走路都十分危险。 如果从高空看,岜丁山区大山围成一圈一圈,就如超市里放鸡蛋的托盘,或象很多空箩筐排列整齐后形成的模样,龙荷和龙轰两屯分别位于两个箩筐的底部。 龙荷和龙轰就靠山底的那块平地整出粮食生活。龙荷屯大约有30多人,龙轰屯有100多人,由于土地少,他们粮食仅够糊口,村民所说的人均年收入50元绝非虚言。 由于丁当镇是一个富足的小镇,因此县里在安排扶贫资金时基本上不考虑丁当,龙轰和龙荷也就得不到扶持。 其实龙荷和龙轰两屯的村民都不是土生土长的丁当人,他们是在20世纪80年代从大化县和都安县迁移过来的,这两个县都是光溜溜的大山,被外国专家评为地球上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他们都是山上的瑶民,靠石头上的浮土种些玉米维持生活,种的粮食只够吃三个月,一年有9个月缺粮,不得已,在政府的安排下迁移到隆安县丁当镇,由于粮食勉强够吃上一年,村民都认为日子比以前好。 然而日子比以前好,但和外面却没法比,平原上的农民已经建起四、五层楼房,但在山村还是原木建的房子,很多家还是茅草窝棚。 村民无时无刻不想着致富,但是在贫瘠的自然资源面前,他们能想到的办法就是送小孩读书,村民是瑶民,说的是瑶话,但到隆安后,他们学会了当地壮话。现在村民的愿望是让孩子们学会普通话,将来好到外面打工。 四、学校的由来 龙荷小学是1984年由黄秀文老师创办的。 当时村民已迁到隆安县将近4年,但由于没有学校和老师,所有的小孩失学在家。 1984年7月,黄老师在都安高中毕业,虽然都安是个穷县,但都安高中在广西却很有名,每年总有一批学生考上清华、北大,大学升学率近90%,黄老师当时成绩排在班里前10名,考上大学应该没问题,但由于户口随父母迁移到隆安县,黄老师只好赶回户口所在地参加高考。 那时的龙荷屯应该比现在更闭塞,黄老师回村里复习才几天,便分不清时日。 黄老师连忙赶到丁当镇询问,得知高考就在第二天进行,但那时已是下午四点,丁当镇已经没有去县城的班车,心急如焚的黄老师在费了一番周折后借到一辆自行车,但他迷路了,车骑到另外一个方向, 按黄家当时的经济条件,不可能再让黄老师复读,万念俱灰的黄老师在家里整整躺了一个星期,后发现村里的小孩都没有上学,便用村里的牛棚改造成现在的学校。 刚开始时,黄老师知识召本屯的学生,由于黄老师教学有方,学生到了山外总是拿第一、第二名,慢慢地龙轰和其他村庄地家长都把小孩送来了。 其实山里孩子读书不容易,路远的小孩早上四、五点钟就起床,煮好玉米粥装到饭盒,走两个多小时山路才能到学校,很是辛苦。 20年过去了,黄老师的教学即使不能说是硕果累累,也可算上是卓有成效。 首先黄老师把学生一批批送出大山,还有人考上了大学,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其次山里的的孩子都上了学,受到小学教育,即使后来不得不在家务农,也显得知书达理。 黄老师自己用电线绕成发电机,再用废旧的自行车带动发电机发电,使不通电、不通水的岜丁山区里的农户看上了电视,这事在山里成为美谈,也让农民意识到知识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黄老师深受当地农民爱戴。家长也送小孩读书成凤。 六、学校撤点了 2002年,黄老师见校舍用了20多年,已经很烂了,并且校舍严重倾斜,便向乡里打了报告申请资金,两个月后,乡里回函:龙荷小学撤点,黄老师要么到山外教书,要不变成农民。 黄老师倒不担心成为农民,这20年来他一心扑在教学上,家里的农活全有他爱人一人承担,心里早就很内疚,如不当老师可以做很多活路。但他不放心孩子们,为此他走村串户动员家长送小孩到山外读书,但一个冬季过去,除了一个女孩外,其余20多名孩子全部失学在家。 村民们不送小孩到外面读书的原因有三:一是外面学费太贵,一年要1200元,家长送不起;二是考虑到自己移民身份,怕孩子在山外受欺负;三是山路太险,家长又不能天天送,不放心。 在家长的强烈呼吁下,黄老师决定自办学校,失学两年的学生又回校上课了,昔日的校园又充满孩子们的读书声,然而摇摇欲坠的学校却成了黄老师和村里的组长最为操心的事情。 龙荷小学是隆安县、武鸣县和南宁市城北区三县交界的地方,知道黄老师自办学校后,家长们都把孩子送来了,黄老师当时就收了50多名学生,三个班的学生在一个小屋子里,就显得挤了,加上学校本来是危房,随时随地都会倒下,黄老师想建一个新的校舍。 由于政府已经不承认龙荷小学,黄老师只能跟家长募集资金,那年冬天,黄老师一有空就到各个村庄动员。 我们曾经跟黄老师去过距离学校最远的弄桃村,村庄位于武鸣县宁武乡,路很难走,都是原始森林,很多地方根本就没有路,一路走过去有猴子在树上乱吼,我们从早上出发也不知翻了多少座山才在中午两点到达最临近村庄的山顶,远远在山顶就听见孩子们的哭声,弄桃村大约有6户20多个村民,都是大化县的移民,租武鸣县的土地耕种,一年除交300元租金,所剩的粮食仅能糊口,孩子显然营养不良,几个孩子9岁了还不会讲话,个子跟2岁的小孩差不多,我们去的时候是冬天,又下雨,雨从茅草棚滴下来,在屋中间形成水洼,小孩都没衣服穿,就坐在泥水里,脚都冻紫了, 很令人心酸。 一看到这样情形,黄老师就开不了筹钱的口。 回到南宁后,我们四处联系款项,经陈佩娥女士牵线,美国的福尔泽先生知道了小学情况,并愿意出资4.5万元,当时没有经验,直到建房后才知道在没电没机械全靠手工的地方实在不容易,为了建好房子,村民义务出工,钱全用在买材料上,总于把学校建成,为了感谢福尔泽先生,学校命名为福尔泽小学。 黄老师由于下完课后就忙着校舍的建设,顾不上家里,也没有收入,正在县里上高中的儿子和镇里读初中的女儿的生活费便没有了来源,无奈之下,黄老师只好让他的女儿退学。 这件事对黄老师很大,毕竟他所努力的是让山里的孩子走出山外,但现在自己的女儿也失学了,黄老师的爸爸是个深明大义的老人,他在都安一年缺粮九个月的地方都能送黄老师读到高中,硬是不同意孙女退学,最后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卖了,黄老师的女儿才没有失学。 这件事也让黄老师开始担心她的学生在毕业后是否会继续到外面读书,但很多家长表示按他们的能力只能让孩子们读完小学,黄老师便想如果有路能通到山外就好了,2003年夏天,在北京,李总知道学校的情况后,便想帮助村民们修路,秋天,美国的福尔泽先生来到广西,看了学校的资料后不顾83岁高龄,徒步走进山里,在得知李总要修路后,硬要由他来出钱修。 七、他们现在的困难 福尔泽小学现在在山区传开了,三个县无钱上学的孩子又有了上学的希望,但很多孩子家里实在离学校太远,只能住校,但学校没地方给他们住,因此尽管有80多名孩子来报名,但黄老师只能召60名离学校较近的学生,面对着满怀希望而来又失望而去的家长和孩子,黄老师试图把他们家一楼的牛圈腾空,但条件太恶劣,只好打消了这念头。 我个人比较喜欢这个学校,因为即便在名声远扬的情况下,政府仍然很难从名义、资金等方面给予落实,这就给民间力量提供可作为的空间,现在舆论在呼吁政府应当承担起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这样的反差应该使得为这个学校所投入的一切变得格外有价值。 如果我们把学生宿舍修好,再把临近几个村庄学生上学所走得山路换成石板路,这个学校的硬件就彻底改善。 南宁市周边无钱到正规学校上学的孩子将有一个求学的地方,无论是城里捡破烂的孩子,平原上给人打工的孩子,山里的孩子只要他们愿意都可以到那里上学。 然后我们将宣传,让那些有文化但又想远离城市生活的人去那里教学,条件是象黄老师一样不计报酬,有责任心。 这个学校将是广西乃至全国的典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