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原野论坛  (http://www.gxyuanye.cn/index.asp)
--  原野无边  (http://www.gxyuanye.cn/list.asp?boardid=1)
----  《寻找千家峒》--武汉大学 宫哲兵教授[转帖]  (http://www.gxyuanye.cn/dispbbs.asp?boardid=1&id=6365)

--  作者:我爱千家峒
--  发布时间:9/3/2003 9:41:37 AM

--  《寻找千家峒》--武汉大学 宫哲兵教授[转帖]
寻找千家峒
文/宫哲兵
  这片土地有茫茫雪山,有白云点缀的草甸,有虎啸龙吟、奔腾不息的江河,有雄奇岭秀的山峰,有碧绿欲滴的热带林海,有堪称一绝的石林群体,有迂回无穷的岩洞,有火川热海,有碧波荡舟的高原湖泊……如同桃花源一般的千家峒在哪里?如同圣地一般的瑶族祖源在哪里?祖先的故事说:500年后,瑶族的子孙不管飘泊到天涯海角,都要回千家峒团聚……500年后,瑶族人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千家峒运动,寻找千家峒,杀回千家峒。然而瑶民的鲜血流成了河,但千家峒却不知在何方。
  1998年,寻找千家峒达17年之久的宫哲兵教授,终于向世界宣告:千家峒找到了——它就在都庞岭!

  千家峒在哪里?
  在瑶族的祖辈的传说中,在族谱中,瑶族早先住在千家峒里,后被官府围剿,才开始了漫长的迁徙之路。
  从中国迁徙到东南亚,从东南亚迁徙到美洲、欧洲……越是迁徙漂泊的民族,越是怀念自己的故地,寻根是他们永恒的情结。令人高兴的是,不久前的5月,召开了“中国灌阳都庞岭千家峒研讨会”,到会的几十名瑶学专家一致确认了千家峒的地理位置在都庞岭,包括广西灌阳县东部、湖南道县西部、江永县西北部。

  寻找千家峒运动
1831年,湖南省江华县爆发了赵金龙领导的瑶民起义。队伍发展到一万多人,占领了湖南、广东、广西三省交界处的十多个县。这支武装队伍曾提出“打回千家峒”的口号,并有起义军战士唱的“千家峒歌”至今流传在宁远县瑶山之中。
  1941年,以广西大瑶山为中心的近十县瑶民,由于不满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和山主的压迫,掀起了向千家峒武装迁徙的运动。以金秀县萧成朝为首的领导人利用盘王信仰和道教形式鼓动群众,他派出一批骨干到各乡宣传:“瑶族出盘王了,他要我们都回祖先居住过的千家峒生活。”他们将瑶民按团、营、连、排、班的军队建制组织起来,集体回到千家峒。但千家峒在哪里?他们并不确切知道,准备打出瑶山后,一路走一路找。1941年阴历八月初一,瑶民按计划 出发,他们打着红旗,扛着刀枪,冒着倾盆大雨,向着蒙山县武装迁徙。这支队伍遭到国民党军队残酷镇压。
  以上两例,是武装性的千家峒运动。
  早在19世纪50年代,湖南江华县的瑶民邓元珠为了寻找千家峒,与亲友等人结伴,长途跋涉到了广西、云南等地。后来自认为在广西石河县的石碧洞找到了千家峒,欣喜万分。他花银三两,找人带了“路引信”给家乡江华县瑶民亲友。从那以后,江华县就不断有人去广西石碧洞寻找千家峒。例如1933年,江华县湘江乡和高塘乡几百户瑶民自发集资400多银元,选派赵明禄等15人组成先遣队。他们前往千家峒(石碧洞)垦荒种地,如成功则大批瑶民随后而来。遗憾的是,由于气候恶劣,野兽横行,生活条件极端艰苦,先遣队员陆续又回到了家乡。
  1957年,广西恭城县、灌阳县瑶民在周生隆、周昌和两位乡长的领导下,选派几十名代表,外出寻找千家峒圣地。这件事被错定为反革命事件,两位乡长被判刑,直到80年代才平反。60年代后期,湖南江永县大远乡的赵顺德、赵顺旺两兄弟以打猎为生,花了几年的时间,在湘、粤、桂交界的山区寻找千家峒。1975年,广西荔浦县、永福县有几百名瑶民离乡背井,聚集在全州火车站,目的是要回到千家峒生活。80年代,荔浦县瑶民赵德标继承爷爷、父亲的遗志,寻找千家峒,几次登上都庞岭顶峰韭菜岭,最后在湖南江永县大远乡落户。
  以上几例,是自发性的千家峒运动——指瑶民或单枪匹马,或爷、父、子相承,或几村瑶民自发集资,寻找千家峒或返回千家峒的活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9-3 9:55:43编辑过]

--  作者:我爱千家峒
--  发布时间:9/3/2003 9:46:17 AM

--  
千家峒传说
  瑶族为什么要前赴后继,付出生命和鲜血的代价去寻找千家峒呢?除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原因外,千家峒传说的广泛流传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传说瑶族的祖先盘瓠,是一只龙犬。他帮助评王打败了高王,娶了评王的女儿三公主为妻。盘瓠一到晚上就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小伙子,与三公主生活得很幸福。评王将盘瓠封到桂林附近做官,盘瓠王不愿做官,与三公主来到一个四面是山,当中是小平原,只有一个石隧道通往外界的地方生存繁衍,生下了6男6女。评王赐给他们12姓:盘沈郑黄李邓周冯赵胡雷蒲。
  当6男6女长大以后,评王到这里看望女儿女婿。盘瓠为了款待岳父,亲自上山打猎,追赶一只山羊,不慎在追捕中落到桐木树叉中被夹死了。6个儿子和6个女儿随后赶到,杀死山羊,用羊皮做鼓面;砍倒桐树,用桐木做鼓身;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瑶族长鼓。跳长鼓舞时用手拍打鼓皮,其用意之一是替盘瓠报仇。盘瓠死后化为一个石狗,成为瑶族的图腾、保护神。
  盘瓠的子孙辛勤地开垦这片土地,几百年后,已有几千户人家,称为千家峒。千家峒自然风光美丽,那里山峦壮丽,河水蜿蜒,森林茂密,鸟语花香。远处瀑布高悬,近处溪潭温泉。传说千家峒土地肥沃,灌溉充足,一粒稻谷成熟后象花生米那么大,一年耕种几年也吃不完。那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不需要交租、交税,没有官府,没有君王。
  千家峒象桃花源一样,是一个与外世隔绝的世界。但是它也像桃花源一样,终于有一天被人偶尔走过一条隧道发现了。传到官府里,官府派粮官去收租收税。瑶族人民纯朴而热情,每家款待粮官一天,这样不知不觉过了一年。官府以为粮官被杀,发大兵秘密围剿千家峒。千家峒里的石狗突然叫了起来,引起瑶民警惕,做好了抵抗官兵的准备。但是寡不敌众,瑶民鲜血流成了河。几天以后,瑶族12姓的代表聚会平石庙,决定逃离千家峒。临走前将一只牛角锯成12节,每姓保存一节,发誓500年后,瑶民的子孙后裔不管飘泊到天涯海角,都要回千家峒团聚,将12节牛角合拢,吹响3声,方可入峒。临行前又将盘王铜 像和金银财宝埋在平石岩下的石洞内,石洞旁边有一座石童子为记号。
  12姓瑶民含着眼泪翻山越岭,走到湖南道县,过一座水中浮桥。一半人过去了,被官府发现,派兵拦截,另一半人只好退回。过了浮桥的瑶民去了宁远九嶷山,又去了广东。退回的瑶民去了江永县源口,又去了广西。这些瑶民离开千家峒以后开始了漫长的迁徙和漂泊,他们的脚步到了贵州、云南,到了东南亚,到了美洲、欧洲。不管走到哪里,瑶民都怀念千家峒,他们一代一代地讲千家峒的故事,唱千家峒的歌。
  由于岁月的变迁和民族迁徙等原因,千家峒的确切地理位置迷失了。瑶族人民在500年后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千家峒运动,寻找千家峒,杀回千家峒。虽然瑶民的鲜血流成了河,但千家峒却不知在何方?
  寻找千家峒
  1981年,我从武汉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来到中南民族学院政治系任教。政治系正在编写一部《南方少数民族哲学社会思想史资料》,分配我承担瑶族、苗族部分。我在《中国少 数民族文学作品选》中第一次读到瑶族千家峒的故事时,就被深深地打动了,以至于夜不能寐。千家峒里桃花源式的生活令我向往,瑶民逃离千家峒前锯牛角的悲壮气氛令我感动,前赴后继寻找千家峒的运动令我敬佩。而千家峒的迷失令我产生一种要寻找它的强烈欲望。
  当时有不少人认为千家峒是文学的虚构,它代表着瑶民的心理寄托和向往而已。但是我却坚信千家峒是真实存在的,正像19世纪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坚信特洛伊城是真实存在的一样。
  1982年,我利用去湖南衡阳参加一次学术会议的机会,去常宁县、新田县、祁阳县的瑶山调查瑶族的哲学社会思想,也调查千家峒的遗址。那是我第一次走进瑶族社会,瑶族独特的房屋建筑、优美的服饰、待人接物的热情、坚韧的生存意志等深深吸引了我,从那时起我就爱上了这个民族,并在心里自认为是这个民族的一个成员。在新田县,我遇到了两位瑶族猎人,他们以打猎为生,到处寻找千家峒,已有很多年。我被这样强烈的寻根精神所感染,也参加了寻找千家峒的行列。
  从1982年到1998年,我几乎每年都要外出几个月,调查千家峒遗址。在传说中,有的说千家峒在海南岛,有的说千家峒在会稽山,有的说在南京,有的说在湖南道县,有的说在广西石碧洞等等。起初,我寻找千家峒的范围很广,到过广西的柳州,到过海南岛、西沙群岛 等等。后来我在江华县、江永县找到了几本《千家峒源流记》、《千家峒流水记》等珍贵瑶族文献,才缩小了寻找的范围。《千家峒》文献比传说要真实可靠一些,上面有时间、地点、人物等记载。例如,文献记载瑶民逃离千家峒发生在元朝大德年间(1297—1307年),逃离前发誓500年后子孙要重聚千家峒。500年后的19世纪,果然发生了赵金龙杀回千家峒的的起义和邓元珠寻找千家峒的活动。又如文献记载上提到“灌阳矿夫”、“道州浮桥”、“永明(江永县古称)源口”等地名,说明千家峒很可能在灌阳、道县、江永县一带。再如,文献上写着“石狗”在狮子岭的狗头岩内,“石童子”高有8丈8尺高,粗有8人围抱,在马山的平石岩口,“穿岩隧道”是千家峒的唯一进出口等等,这些属于地物的描写为寻找千家峒提供了依据。
  在灌阳、道县、江永县一带的都庞岭山区,我付出了许多艰苦的努力。为了调查,常常要跋山涉水。往往早上天不亮登程,逢山爬山,逢水涉水,晚上打着火把走进瑶村。瑶民生活很艰苦,没有多余的床和多余的被子,我经常与瑶民睡一张床,共一床被子。记得寒冬腊月,床上没有铺稻草,也没有铺棉絮,只有一张席子。穿着所有的衣服睡觉,仍然很冷。有几次半夜醒来,我的双脚被同床的瑶民抱在怀里暖着,这让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有一次,我从道县清塘乡翻过3座高山,越过令人恐怖的死人冲,进入江永县大远乡时,由于衣衫被荆棘划破,满身风尘仆仆,竟被当地人怀疑是空降特务。又有一次,我从湖南道县步行登上2000多米的韭菜岭,考察传说中的一个千家峒遗址。在那荒无人烟的山顶上过了一个寒冷的夜晚。第二天从广西灌阳方面步行下山,这次登山下山考察,步行了3天时间。17年的艰苦调查,我收集了大量的证据和资料,根据这些证据和资料发表了论文,出版了著作。千家峒在都庞岭周边的灌阳县、道县、江永县,这一观点逐渐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

--  作者:我爱千家峒
--  发布时间:9/3/2003 9:47:03 AM

--  
发现千家峒  
  有哪些证据和资料能够证明千家峒在都庞岭周边的灌阳县、道县、江永县呢?
  (一)我在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地区收集到28种《千家峒》古文献,其中一半是在灌阳、道县、江永县收集的。其中大部分文献都写着“千家峒属道州管辖或写着“千家峒在灌阳”或写着“千家峒在湖南道州、永明(江永县古称)与广西灌阳交界之处”等。《千家峒》古文献上记载的“石狗”、“石童子”、“穿岩”等重要地物均在江永县大远乡陆续找到;“道州浮桥”在道县城关附近找到;“灌阳矿夫”至今还有几百名在韭菜岭附近以个体形式挖掘钨矿石,“永明(江永古称)源口”今天是源口瑶族乡,那里的源口水库湖光山色,风景秀丽;“十二节牛角”之一至今保存在广西富川县平寨村的邓姓瑶族那里。
  (二)灌阳、道县、江永三县古今县志都有关于千家峒的记载,三县古今地图上都标有过千家峒的地名。其中清康熙47年的“灌阳县志”地图标有千家峒的地名,民国3年的灌阳县志上有一篇近800字的介绍千家峒的文章。民国二、三十年代的几幅道县地图上都标过千家峒的地名。清代道县和江永县的县志上均有千家峒诗;1959年和1982年道县和江永县的《解放十年志》、《文物志》上均有千家峒文。
  (三)灌阳县、道县、江永县三县交界的都庞岭地区,出土了不同历史时代反映了瑶族文化特征或地方文化色彩的历史文物,说明这里自古以来就是瑶族的活动地区。例如在灌阳出土的铜鼎,龙头凤尾马蹄足,与灌阳瑶族历来使用的煮茶锅大体相同。道县出土的宋代彩釉陶壶,江永县出土的宋代彩釉陶罐,都具有浓厚的南方少数民族特征。江永县出土的宋代铁三角架,这种三角架至今仍在瑶族地区广泛使用。
  (四)湘南桂北的瑶族地区还保存着一些族谱和碑文,上面记载千家峒在都庞岭一带。如广西富川县平寨村保存一节牛角的邓姓瑶族族谱上记载祖先“洪武年间,由全州灌阳千家峒发迹到广西富川县。”广西钟山县沙坪村有一块清同治年间的石碑,碑文说:“始祖历来出身全州观阳千家峒”。广西恭城县蕉山村有一块清末或民初的石碑,碑文记载:“祖历来千家峒,倒下道州浮桥,扯断……了。”
  (五)在许多寻找千家峒的运动中,瑶族群众认为千家峒在都庞岭一带。解放前,湖南江华县一瑶民认为千家峒在韭菜岭,他曾带领全家人上韭菜岭落户开荒。50年代,广西恭城县瑶民选派代表外出寻找千家峒,他们的寻找路线是由恭城、灌阳、道县、江永县、回到恭城。70和80年代,荔浦县几百名瑶民寻找千家峒,聚集在广西全州,准备去道县、江永县千家峒居住。其中赵德标寻找千家峒,已定居江永县大远乡。
  (六)灌阳、道县、江永三县至今都有以千家峒命名的林场和自然保护区。这个范围内至今还生活着二、三万瑶民,他们一直保持着千家峒的歌舞、宗教祭祀和民俗文化。
  (七)灌阳、道县、江永县历史上属零陵郡(郡址在今广西全州县凤凰乡境内)管辖。历代史书记载,零陵从汉代以来就是盘瓠蛮、零陵蛮、零陵莫瑶生活的地区。都庞岭是瑶族的发祥地之一。
以上这些雄辩地证明,千家峒在都庞岭的观点是完全成立的。费孝通先生最近题词:“都庞岭千家峒瑶族的历史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毫无疑问,千家峒的发现对于今后瑶族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千家峒的发现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将千家峒建设成一个风光民俗旅游区,已成为灌阳、道县、江永县三县领导的共同意向,并有了初步规划。相信不久的将来,都庞岭千家峒的经济开发会出现新局面,达到新水平。瑶族、汉族等各民族兄弟,在千家峒里会过上比桃花源更加美好富裕的生活。
--  作者:草原小屋
--  发布时间:9/3/2003 4:35:34 PM

--  
好文固顶一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9-3 16:36:18编辑过]

--  作者:冬雨
--  发布时间:9/4/2003 11:25:35 PM

--  
我再看~~~~~~~~~呵呵!!已经三遍了!!
--  作者:大虫子
--  发布时间:9/5/2003 3:45:12 PM

--  
原来如此
--  作者:nokia
--  发布时间:9/7/2003 6:45:51 PM

--  
不错,好文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Copyright ©2002 - 2005 Gxyuanye.Com
ICP证 桂ICP备05007305号
页面执行时间 00.03125 秒, 4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