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原野论坛  (http://www.gxyuanye.cn/index.asp)
--  原野无边  (http://www.gxyuanye.cn/list.asp?boardid=1)
----  漫谈海外的自助旅行(转帖)  (http://www.gxyuanye.cn/dispbbs.asp?boardid=1&id=1125)

--  作者:海玫瑰
--  发布时间:11/23/2002 2:11:30 PM

--  漫谈海外的自助旅行(转帖)
漫谈海外的自助旅行
文/可可可可

西方是怎么称呼自助旅行的?翻了一些资料,其实洋文里并没有Self-help Travel这个词,我们说的自助旅行英文叫做Individual Travel(个人旅行),日文用的是汉字,直截了当就称作个人旅行。如果考虑到“团体旅行”这个对立面,个人旅行或许是个更合适的称呼。

很多旅行者喜欢以“背包客”自居,这也是个洋文转过来的词,原文是Backpacker,也就是玩Backpacking的人。Backpacking是老美造出来的,原来指的是带上食粮帐篷去野外徒步或登山,可到了后来不管是谁,只要揣上行李踢开旅行社独自出门,就可以自称背包客,当然我也是鱼目混珠的一分子。还有,我在“金山词霸”里打进“自助旅行”这个词,出来的译文是Budget Travelling,不过Budget Travelling的原意只是强调经济上的节俭,所以翻成“俭约旅行”大概更合适些。当然约定俗成,既然“背包旅行”已经在中文里定了型并且可以让你我的自我感觉陡然高涨,不妨就这样用下去,但是在西方,从自助旅行的发展历史来看,Backpacking和Budget Travelling却是有着它们独特的内涵的。

自助旅行在西方的历史也算不得悠久,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大概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逐渐成了气候。到了20世纪60年代,两种旅行方式成为它的主流,其一是从美国开始流行的Backpacking,崇尚质朴平静的野外生活,强调的是热爱自然、回归自然和保护环境;其二是欧美的嬉皮士们以各种budget Travelling的方式涌向北非或印度、东南亚,去那些远离工业化物质文明的地方寻找精神慰藉和异文化带来的心灵撞击,当年从土耳其横穿中亚南亚一直到泰国的旅行线路就被称作“嬉皮之路”。在60年代,背包所需要的装备以及时间和心理上的闲暇,嬉皮所必须面对的种种困难和危险,都足以令一般人望而却步,所以那个时代里自助旅行还是一种相当精神化或者说精英化的举动,自助旅行的这些开山老祖们,也大多并非等闲之辈。

随着西方国家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发达,世界上把旅游作为经济的一个部门来大力加以发展的国家越来越多,还有就是交通手段的多样化和便捷化,自助旅行在西方日益走向大众化,在欧美日的年轻人中成为了一种当然而然的旅行方式。一个大学生,勤工俭学上一年,然后休学一年出门去逛地球,前一年的收入基本上够他绕地球把亚非拉走上一圈,这实在令我们中国的背包客眼红不已。如果旅费不够的话其实也没问题,半工半旅就是一个手段,比如缺乏劳动力的以色列就针对这些囊中空空走天下的年轻人,设有一种叫作“基布兹”的制度,允许外国青年在国内的各种工厂和服务性行业中打零工,由雇主提供住宿饮食,但没有工资,每月只发放少许象征性的零花钱,不过几个月下来,这些零花钱也足够到周围的中东国家比如埃及、约旦、摩洛哥去逛上一圈了,据说这种“勤工俭旅”特别受到来自日本和韩国的东方旅行者青睐。至于跑来东方的西方旅行者,往往会在日本逗留一段时间狠命打工,积攒旅费。前一阵日本发生一件英国女郎被日本的性变态者诱拐后失踪的事件,那女郎其实就是这样的旅行者,到了日本歇一歇脚,在高工资的红灯区俱乐部里赚几个日元,不成想运气太差,遇上了连奸带杀的色狼。

在今天这样一个大众化消费化的时代,要为自助旅行定下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精神格调,似乎已经不太可能,所以在某种意义上,用Individual Traveler这个词来称呼自助旅行是一个更恰当的概括,因为Individual广义上来说还有“个性化”、“个人化”这层意思。自助旅行到底是个什么东西?除了和旅游团不共戴天这个出发点以外,老张或者小王、汤姆或者田中,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说法,其实也就是各自由着他自己的个性和动机,以自己的方式和去旅行,所以我们讨论自助旅行的时候,不管怎样的众说纷纭,至少可以得到两个公约数,一个是“不跟团”,一个是“个性化”。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在日本,不少跨国大企业招收大学毕业生时,往往会以“是否有海外旅行或生活经验”来判断其适应能力的高低,所以有些学生便利用假期到东南亚去“镀金旅行”一番,顺便吸几卷大麻逛一圈妓院,长一点他所追求的人生经验,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这也是一种“自助旅行”,即使这会令当年的背包客或者嬉皮士们痛心疾首。再有就是,既然说“个性化”,便有那些热血贲张的毛头小伙非把个性这个东西张扬到极致不可。人说旅行总少不了行囊,可我在埃及见过一西洋小伙,偏就除了一本护照以外什么也不带,两手空空上的飞机,到了新德里杀奔集市和印度老板们砍了半天价,置办了全套行头。张扬个性不是什么坏事,但它一旦走向极端,或流于哗众取宠,或流于傲慢无知,就如我在印度果阿海滩上看到的那两个西洋女郎,旁若无人地脱了泳装晒太阳浴,只能是令旁人侧目,虽然对于我来说是眼福。

当然,当年的背包客和嬉皮士的精神气质并非完全没有被他们的后辈们继承,虽然自助旅行的动机和方式自不妨见仁见智,但要成为一个成熟的背包客,要完成一次值得回味的旅行,到底还是需要那么一些价值观来支撑,比如对异文化的宽容和理解。我见过不少西方的背包客到了印度便入乡随俗,上厕所改用手擦水洗式而放弃手纸,吃饭改用手抓而放弃刀叉,而对这种文化表示不齿和拒绝的外国人也不在少数。其实用手或者用纸、手抓或者刀切,并没有什么高低优劣之分,丢掉偏见去试一试,何尝不是一种乐趣?还是拿印度来说,去那里漫游的背包客很少有不喜欢它的,而去那里公干的白领们很少有不讨厌它的,我在孟买出境那天碰到两台湾白领,听我说在印度待了一个多月,差点没把我当外星人。倘若戴着白领的眼镜去背包,即使天堂也会变作地狱。说到背包族的价值观,还可以归纳出一条来,那就是懂得如何超然于日常的功利和算计之上,把旅途中的一切都化作乐趣。我在伊朗遇到一个德国小伙,每到一个国家就去剃头,泡公共澡堂,看那些他听不懂也看不明白的电影,几个国家跑下来,差不多成了光头。当然他的追求有点过了头,但我赞同他的信条:对于一个背包客来说,真正的景观就是日常生活。站在这样一个角度上,拥挤的巴士或者误点的火车、甚至那些令人心烦的贩子和骗子们,其实都可以成为你眼中的另一道“风景”。

自助旅行的价值观是个大题目,再写下去恐怕就收不住了。最后说一说海外有关自助旅行的出版物,这里头最著名的当数澳大利亚出版的那套自助旅行手册《孤独的行星》(Lonely Planet),基本上网罗了地球上所有的国家,被称作“背包旅行圣经”,可惜没有中文版。港台和国内出版的《世界漫游手册》,是翻译日本有影响的一套自助旅行手册《地球漫游方法》,其实从质到量都比《孤独的行星》差得多,只是照片多些,便于按图索骥而已。除此之外,各国都还有一些更深度更专业的杂志和手册,比如赫赫有名的《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所发行的《探险》(Adventure)杂志就是野外背包的专门杂志;日本《旅行人》杂志社出版的《旅行人笔记》则是一套不以国家而以旅行线路来分类(比如大西藏之旅、湄公河之旅、亚洲横断等)的深度自助旅行手册,角度很独特但非常实用。说到这本背包旅行杂志《旅行人》,手头有一本99年3月号的,里面的一篇主编随笔正好提到了中国。文章介绍了中国的《旅行家》杂志,还配了图,作者并以特别兴奋的口气提到杂志里《背包族之旅》栏目,说总算看到中国的年轻人中也出现了背包族,虽然还没有跨出国门,但中国这么大,与其去国外走马观花,深入到中国各地或许更有其价值。这位仁兄,真是饱汉不知饿汉饥,其实如果能有那个机会,我们中国的背包客们何尝不想到更广阔的世界里去闯荡一番?真希望能在东非的峡谷、南美的丛林、中东的沙漠里看到越来越多中国背包客的身影,我相信,这一天的到来并不会那么遥远吧。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Copyright ©2002 - 2005 Gxyuanye.Com
ICP证 桂ICP备05007305号
页面执行时间 00.02002 秒, 4 次数据查询